本報《宣統(tǒng)銀錠網(wǎng)上喊價6萬元》的報道見報后,銀錠持有人的父親對北京專家呼萬銘的鑒定提出質(zhì)疑。同時,這篇報道也引起了本市一位錢幣收藏家王曉光的關(guān)注。昨日下午,在見到這枚銀錠后,王曉光認為北京專家的鑒定有待商榷。
北京專家呼萬銘(資料片)
1 大小不對 過去的銀錠沒有這么大的,因為不方便攜帶。
2 分量不對 銀的比重為13.6,就是生銀的比重也在12.5左右,按照這個標準,這枚銀錠顯然過輕。
3 沒有分量標記 這枚銀錠沒有“五十兩”字樣。而銀錠本身就是作為信用標記存在的,如果沒有分量標記,顯然很可疑。錢幣收藏家王曉光 攝影記者張騰飛
1 據(jù)文字記載,廣東、福建一帶商業(yè)發(fā)達,使用的常用銀兩都在10到50兩之間。而我見過最大的銀錠是500兩。大宗銀兩往來,用小銀錠太不方便了,就得用這種大銀錠才行。
2 純白銀的比重應為10.5。
3 古代銀錠主要做財富儲藏,做交易時都要復稱,所以重量一般不標明。 (2、3為“銀主”父親觀點)
“銀主”父親提出質(zhì)疑
10月11日,“宣統(tǒng)銀錠”主人的父親從美國給記者發(fā)來電子郵件。在郵件中,他對北京專家的鑒定方法和結(jié)果都提出了質(zhì)疑。
首先,他指出北京專家的一個常識性的錯誤,“純白銀的比重為10.5”,而北京專家當時稱銀的比重為13.6。
其次,北京專家鑒定時認為該銀錠沒有標明重量,非?梢。而“銀主”的父親稱,“古代銀錠一般不做流通用,而主要做財富儲藏,因為重量有差異,在使用其做交易時,都要復稱,所以重量一般不標明”。
為了證明這種說法,“銀主”的父親還發(fā)給記者15張古銀錠的照片,其中14張沒標重量,只1張有標重量!翱梢,銀錠不標重量,并非就有問題”。據(jù)此,他認為北京專家的鑒定結(jié)果不可靠。
幾天前,大連市文聯(lián)收藏家協(xié)會錢幣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遼寧省錢幣學會會員王曉光給本報打來電話,表示自己對這枚銀錠真假存有疑問,想親眼看看。
本市專家重新鑒定
昨日下午,王曉光對這枚銀錠進行了重新鑒定!皬陌鼭{看,是自然包漿,應與年代相符。從外形看,通體周正,絕非粗制濫造。如是仿品,大多鑄口不勻,器形難看。 ”王曉光邊看邊說,隨后掏出放大鏡,對著銀錠仔細觀看,“你們看,在放大鏡下,它的光多亮!如果是錫或者鉛仿造的,不會這么亮。再看底部的蜂窩眼,這是鑄造時有氣體溢出產(chǎn)生的。這枚銀錠的蜂窩眼大小均勻,比較圓潤,而且孔的深處泛出彩色光澤,真品就該是這樣。 ”說著,王曉光拿出自己的一枚小銀錠,“你們看,和我這個小銀錠上面的蜂窩眼簡直一模一樣”!斑可以這樣鑒定,用手指托住銀錠下部中間,再用小錘輕敲銀錠,如果發(fā)出的聲音平緩、悠長、好聽就是真銀錠。 ”經(jīng)過敲擊,王曉光覺得該銀錠沒有問題!澳氵@個銀錠稱過嗎? ”王曉光詢問“銀主”,“銀主”說沒有。王曉光說:“折16兩舊制,1兩應該是37.5克,你這枚銀錠如果是真的,應該在1875克左右。 ”隨后在電子秤上的稱量,也證實了王曉光的說法,這枚銀錠的重量為187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