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印三羅馬壹角
上兩圖的對比中發(fā)現,兩張紙幣存在明顯的工藝差異,凹印紙幣中的人物刻畫更加細膩生動,而膠印則只有構圖而缺少了很多油墨的厚重感和立體效果,構圖也平淡很多。
4、構圖及顏色差異。

棗紅壹角

背綠壹角
三版人民幣的劃分中有兩個券種按照顏色劃分:棗紅壹角券和背綠壹角券。棗紅券于1962年4月20日發(fā)行,之后發(fā)行了背綠券將其取代,中間為三年半多一點的時間,可見發(fā)行及流通時間是比較短的,其后的背綠壹角66年1月發(fā)行67年12月停止發(fā)行,中間更是只發(fā)行了兩年時間,其品種更加稀少,特別是背綠中帶水印的券種更是少中又少,更為珍稀,被稱為三版人民幣中的“幣王”。
二、三版印制發(fā)行特點:
綜上,三版劃分方式并不是單一劃分方法,而是將明顯差異的券種進行按照羅馬字、水印、印刷工藝甚至顏色劃分。從中也說明了三版人民幣在印制過程中的諸多變化的特點。
1、普品發(fā)行量巨大。
羅馬字印刷從三羅馬到兩羅馬,鈔票號從七位編碼到八位編碼,角幣券甚至從紅色羅馬字印刷到藍色羅馬字,可見其印刷年頭之長,數量之大。
2、水印紙使用變化差異大。
隨國產水印紙張的研制成功,第三版人民幣真正使用上了“中國紙”,但早期哪些紙張使用水印紙似乎并不固定,而隨著鈔紙批次的變化以及當時時代厲行節(jié)約的原則,紙鈔用紙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很多角幣券停止使用水印鈔紙,最早期抄紙中成本較高的古幣夾五星水印也變成了適用于統(tǒng)一印刷的實心五星滿版水印紙。這些差異的變化也導致了早期水印紙鈔券的稀少,從而形成獨立的版別。
3、印刷工藝多樣。
印刷工藝中凹版印刷無疑是防偽中必不可少的工藝,而很多獨立券種中恰恰是以這項工藝的有無來劃分的。特別是角幣券,由于這種工藝工序多,成本高,印時長,所以,在印刷角幣券的后期均不采用這種印刷工藝,這就使得早期擁有這項工藝的券種更加珍貴,另外,這些“雕刻版”的券種,印刷品質和畫面表現力上明顯高于膠版印刷的紙鈔,在鑒賞方面更能感受三版人民幣的魅力。
三、延展收藏中的特殊版別差異
上述均為藏友大多采用的大套收藏方式,但要領略更加豐富多彩的品種就要更加對其差異進行細化,以至于分出多達三十多個品種,一般公認的有印章差異、長短碼差異、顏色深淺差異、和有無熒光差異等幾種差異劃分方式。下面就簡要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