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受“兩美”影響的中資金融機構,在半年報發(fā)布會上均有披露,中行、工行、建行、交行、招行和中信銀行卷入“兩美”漩渦。
中行持有“兩美”相關債券規(guī)模亞洲最大,半年報顯示,中行在7月至8月期間售出了與美國房利美、房地美相關價值46.12億美元的債券,中行在 6月底前已經針對這些資產計提19億美元,但這顯然不是尾聲。截至6月30日,中信銀行合計持有“兩美”相關債券約100億元人民幣;工行、建行均已主動減持,兩行表示沒有出現整體虧損;而招行、交行略有浮盈。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發(fā)布報告中,中國國有商業(yè)銀行目前持有的“兩美”債券總計大約4000億美元,而我們只以100億美元的虧損計算。
以上合計,國債、中資金融機構與投資者浮虧約在1600億美元左右,如果以9月17日美元兌人民幣詢價交易系統(tǒng)盤6.8370計,總計10939億元人民幣左右,約相當于2007年GDP總量的1/24。最后實虧如何,有待最后的市場定價與清產進展。
有人說,與中資機構的總資本與近兩年的贏利相比,虧損不足道。反過來看,從國民生產總值與居民收入相比,損失是天文數字。此次次貸危機,暴露華安基金這樣國內較好的金融機構在國際市場上只是二傳手角色,負責為中國投資者設計、交易產品的是雷曼兄弟諸多公司。該基金所投資證券的發(fā)行人,也就是已經遞交破產申請的雷曼兄弟,才是對基金持有人承擔責任的主角。
可以告慰的是,雷曼破產案之后的第一時間,中資金融機構紛紛提出風險警示,與以往的半遮半掩相比,算是信息透明化的一大進步,透明與獲救是對投資者盡責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