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9月10日出版的《環(huán)球時報》報道:美國《外交政策聚焦》9月5日文章,原題:滑向新美國孤立主義
盡管北京奧運會和丹佛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均受矚目,但它們傳達的訊息卻截然不同。
來自北京的訊息是,經歷數百年厄運的中國終于重新站起來了。而來自丹佛的訊息是,美國正經歷10年的絕望下滑,如果共和黨人入主白宮情況會更糟。
與其他地區(qū)相比,華盛頓在亞洲的地位削弱不太明顯。畢竟,美國在西太平洋仍維持300多個軍事基地。但是,現在該地區(qū)———特別是東南亞———或許比過去60年任何時候都更獨立于美國。
亞洲越來越依賴火熱的中國經濟火車頭。中國通過靈活的經濟外交鞏固東亞新經濟中心的地位。過去10年布什政府所犯失誤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國。中國避免卷入任何軍事困境,專心發(fā)展經濟。
中國的崛起給東亞主要國家造成了一系列根本挑戰(zhàn)。對日本來說,關鍵挑戰(zhàn)是如何從作為美國在地區(qū)的力量投放跳板過渡到與中國結成成熟的關系。對東南亞國家來說,盡管中國的需求是東南亞擺脫金融危機深淵的巨大力量,但挑戰(zhàn)是如何避免淪為中國經濟的附屬物。
最重要的地區(qū)關系是美國與中國,因為前者是東亞最強大的國家,而中國的實力緊隨其后。
美國如何應對崛起的中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知名政治經濟學家喬萬尼•阿瑞吉在《亞當•斯密在北京》一書中列出三種戰(zhàn)略政策。
第一種是冷戰(zhàn)時期遏制政策的升級版。美國將增加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強化與亞洲其他大國如印度的防務合作,以此勸阻中國的軍事野心。這種反應誤判了中國挑戰(zhàn)的本質,因為這種挑戰(zhàn)是經濟上的而非戰(zhàn)略上的,這種反應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災難。
根據第二種戰(zhàn)略,美國選擇不直接對抗中國,而是利用“均勢政治”間接削弱中國。也就是說,美國不跟亞洲新興大國硬碰硬,而是讓它們彼此爭斗。這種戰(zhàn)略會給整個地區(qū)造成嚴重后果。
第三種戰(zhàn)略視中國為想加入而不是改變全球現有秩序的國家。華盛頓應接納中國成為大國,并與之合作維持世界穩(wěn)定,就像19世紀的霸主英國與20世紀的霸主美國合作并為后者讓路一樣。
阿瑞吉本人傾向贊成第三種戰(zhàn)略,筆者也是。不過這種戰(zhàn)略最不可能被接納。美國跟英國不一樣。美國在意識形態(tài)上是個擴張的傳教士民主國家,很難甘居第二。撇開強大的公司和戰(zhàn)略利益(這些勢力想順應中國)不談,美國領導人有種救世主的沖動,希望按民主原則改造世界。(作者沃爾登•貝洛,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