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緒 元 寶
作者:佚名
清朝以銀為本,兼用銅錢。大項支付用銀,小額用錢。嘉慶以前的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間,使用銀錠、寶銀等。寶銀就是銀元寶,一般重五十兩,中的重約二十兩。銀錠的形式非常多,有長方的銀鋌、圓形的銀塊,饅頭形的錁子等。一兩以下的碎銀子,叫珠、福珠、滴珠等。這樣的銀子,都是通過稱重,以重量計算。在銀元鑄行以后,民間仍繼續(xù)使用銀兩。嘉慶時,從明代開始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數(shù)量越來越多,并已逐步深入內(nèi)地。民間使用作紋銀,流通和儲藏量都很大,稱洋錢、番銀。當(dāng)時,在市場上流通的外國銀元,不下幾十種。但以西班牙的銀元雙柱和費迪南七世像的最通行,俗稱本洋,中國初鑄的新式銀元,多仿本洋的形式。
由于洋錢在市場上流通量很大,中國以兩為單位的紋銀與之相比,既不好折算交流,也吃虧。兩廣總督張之洞請求購置設(shè)備,設(shè)局鑄造中國自己的銀元。于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開機。
第一套五種,正幣重(廣東)庫平七錢三分,當(dāng)時的廣東庫平一兩重37.79克。正面楷書“光緒元寶”,中間滿文光緒元寶,外圈英文七錢三分;背面中間是龍紋,上邊“廣東省造”,下邊“庫平七錢三分”。
光緒十五年,廣東省造的銀幣,因背面龍紋占據(jù)突出位置,俗稱龍洋。又因正面有一圈英文,故俗稱“番版”。庫平七錢三分的叫“七三番版”,七錢二分的叫“七二番版”。這兩種現(xiàn)都罕見。
不久,發(fā)現(xiàn)外文在錢幣正面,有失妥當(dāng),便把原正面的一圈外文與原背面外圈的“廣東省造”“庫平七錢二分”調(diào)換位置,正面都是漢文,背面是龍和一圈外文。這種形式遂成了當(dāng)時中國銀幣的典型樣式。
光緒十六年至三十年的十五年間,龍洋是中國銀幣的基本形制。鑄造的省份有:吉林、北洋、奉天、江南、湖北、湖南、安徽、福建、陜西、四川、云南等。
各省制銀元有的版別不同,如四川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試制銀元,寶字從缶,俗稱四川缶寶,數(shù)量很少,后來制造的不是缶寶,比較多。湖南、浙江和福建三省的輔幣多,七錢二分的主幣少見。
[upload=jpg]UploadFile/2006-6/200661521554339059.jpg[/upload]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jīng)被作者于2006-6-15 21:59:30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