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頊六珠始鑄成,一銖增后難權(quán)衡,存亡天子共太貨,六字叉腰哭幾聲”這首詩中提到的“太貨六銖”錢,是指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始鑄的“太貨六銖”錢,該錢文字嚴謹古樸,剛健有力,疏密均勻,篆法極工,圓筆曲線如玉骨似流水,圓潤流暢奇妙絕倫,反映了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文字書寫已注意到章法和布局,開始講究字體的形態(tài)。
該錢徑25毫米,穿9毫米,厚1.6毫米,重3克(見圖)。初鑄的“太貨六銖”一枚當五銖錢十枚,后改為只當五銖錢一枚使用。由于“太貨六銖”大小和重量與舊錢五銖相仿,但卻要等于十個五銖錢,這種不等價交換掠奪的結(jié)果是使民怨沸騰,導(dǎo)致“其貨不行,民仍用舊錢交易”,更讓人議論紛紛的是錢文篆書的“六”字,是不祥之兆,如人似乎叉腰在哭泣一樣,此錢一出,便有“太貨六銖錢,叉腰哭天子”的政治謠言,這場謠言盛傳的結(jié)果,是不久南朝陳宣帝真的死了,“太貨六銖”也改為只當五銖錢一枚使用,不久陳被隋所滅。
盡管“太貨六銖”錢給南朝陳宣帝帶來形象兆見,謠言的實質(zhì)反映了歷史上社會動蕩時期的政治混亂及勞動人民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殘酷剝削壓榨的不滿情緒,從純藝術(shù)角度來看,“太貨六銖”的鑄造水平很高,是六朝錢幣中制作最精美的一種,它反映了南北朝時期鑄造工藝的高超技術(shù)。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