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東瀛“慶應通寶” |
發(fā)布日期:09-09-02 13:13:05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徐長林 |
我國明清時期,經(jīng)濟文化相對比較發(fā)達,周邊許多國家都曾接受我國錢幣文化的影響,鑄行過多種漢文貨幣。日本幕府時期曾鑄有銅錢“寬永通寶”,背有紀年紀值紀地及波文等等,不下千余種,品多量大;到了江戶末期,再鑄“慶應通寶”大錢,概因當時武士破產(chǎn),官商操控,米價攀升,民不聊生,以圖鑄大錢獲利增加財政收入。但是“慶應通寶”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江戶幕府最后鑄造的貨幣之一,因某種變故未進入流通,因此存世也較稀少。 這枚“慶應通寶”,錢面“慶應通寶”(直書、直讀),文字規(guī)整、精美,“通”字“甬”部為方框通,“寶”為爾寶,背文“貳百”,錢背穿上有一銀錠圖案、左右兩圓點,穿下花押圖案造型獨特,是此幣作為憑證的特殊標記;該幣黃銅質,錢徑3.4厘米,穿徑(穿口對角線的長度)1厘米、穿寬(穿口上下左右平行線的長度)0.7厘米、厚2厘米,重16.6克。 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廷雖然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將軍的政府設在江戶(東京),稱為幕府。德川慶喜是江戶幕府的第十五代將軍, 其第一代將軍是德川家康,是三河岡崎城主松平廣忠的長子,幼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元康、后改名家康,院號安國院,六歲時為尾張織田信秀的人質,后又為駿河今川義元的人質,1560年義元在桶狹間之戰(zhàn)中陣亡,以后,家康返回岡崎,脫離今川氏,1562年與織田信長結盟,平定三河;1568年與武田信玄約定平分今川氏領地,信玄入駿河之同時,家康也進遠江,終于占領該地,這時改姓德川;1586年協(xié)助秀吉統(tǒng)一天下,1600年掃清對抗勢力,1603年任征夷大將軍,建立江戶幕府。“慶應”系日本天皇年號,自江戶幕府末期到明治之前,這個年號只用了三年(1865—1867)。“慶應”三年(1867年10月)將軍德川慶喜迫于各方面壓力向朝廷提出歸還政權,還政于天皇,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王政復古”詔書,從而結束了江戶幕府統(tǒng)治,日本從此進入了明治時代。 此幣在我國屢現(xiàn)蹤跡。雖是試鑄,竟還有一些流失境內外,說明當時日本與鄰國商貿交往的頻繁。我國至今已先后發(fā)現(xiàn)錢徑分別為3.4厘米、3.7厘米的“慶應通寶”各一枚,此枚“慶應通寶”錢徑為3.4厘米,形制錢文圖案相同,均為黃銅質地,屬又一枚,皆十分珍罕。又據(jù)日本造幣博物館館長井上正己等多名專家確認“該幣是日本江戶幕府時代由日本秋田縣鑄制而成,后因故銷毀。”因而,此幣在日本本國也屬罕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