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郵票發(fā)行過程始末 |
1984年發(fā)行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牡丹亭>》特種郵票及小型張
各路專家齊聚首,全新創(chuàng)作惹爭議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一)》從組稿到創(chuàng)作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表現了原小說前十回中林黛玉進賈府、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夢游太虛幻境(小型張)、劉姥姥一進榮國府以及金鎖合通靈五個內容。先生傾盡筆力完成的作品,不想在第一輪走評過程中,就遭到了走評專家(包括中國紅樓夢學會專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服飾研究專家)對于畫面細節(jié)的質疑。 在“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一枚中,原著描述門子原本是葫蘆廟中的一個小沙彌,賈雨村見到他時,“十分面善得緊,只是一時想不起來”,小沙彌提示他:“老爺一向加官進爵,八九年來就忘了我了?”據此推測,門子年紀約摸十六七歲光景。有專家就此提出來說畫面中門子的形象是不是過于滄桑了?文中提到門子“十分面善”,是否應該是少年般的清秀模樣? 對此,戴敦邦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小沙彌自葫蘆廟遭遇大火之后投入其他廟修行,又耐不得清凈,便蓄發(fā)充了門子。他的生活可謂輾轉坎坷,作為小人物的代表,面貌自然不能與大戶人家的公子相比,面目有幾分滄桑是符合情理的。至于原著中提到他很“面善”,不過是賈雨村覺得他有幾分面熟而已,似曾相識但又想不起來在哪里見過,正應了賈雨村后來那句“原來是故人”。另外,在原著中,門子是一個負面形象,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適當的藝術夸張不僅是被允許的,更是藝術家們進行人物評判,表達自己藝術觀點的手法之一。我國傳統(tǒng)繪畫自古就有拔高正面形象,矮化負面形象的傳統(tǒng),如2002年發(fā)行的《步輦圖》特種郵票,唐太宗身形碩大,一副一代明君的模樣,而吐蕃來使祿東贊則是一副瘦弱猥瑣、誠惶誠恐的神態(tài),主仆關系,心態(tài)區(qū)別,通過畫面一目了然。 在賈雨村的表現上,也能看到先生的匠心獨運。畫面里,賈雨村的形象有幾分京劇中白面曹操奸詐狡猾的味道,看似有點兒臉譜化,其實深符其“假語村言”的性格,在他座位旁邊,是一把雨傘和一副行囊,對應的是原著中“一下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詳至案下”這一細節(jié),暗示他新官上任就遇上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手里是門子新遞上來的“護官符”,上面羅列了本地達官貴人的名錄,暗示賈雨村最終屈服于權貴,走上了殉情枉法、糊涂斷案的政治道路。 ![]() 2002年發(fā)行的《步輦圖》特種郵票小型張
在“金鎖合通靈”一枚中,原著寫到薛寶釵笑著對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