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黃金 駐扎“理財避風港” |
時間能賺來黃金,黃金買不來時間。——西方諺語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何種理財產品在此非常時刻能凸顯投資價值并實現“避險”?據第一理財網市場調查顯示,目前很多投資者都在各銀行咨詢黃金走勢、炒金方法以及黃金類理財產品的信息。 不少人都把黃金看作“避風港”,想通過購買黃金類理財產品在動蕩市場中博取高收益。記者從大連幾家銀行了解到,近期黃金類理財產品銷售看好。 黃金現貨 延期交收“無憂” 興業(yè)銀行大連分行財富服務管理與綜合事務處處長劉煥玉說,國內一直領跑黃金業(yè)務的興業(yè)銀行,春節(jié)過后再吃“金螃蟹”,向個人客戶推出了上海黃金交易所全部的黃金現貨延期交收產品,包括AU(T+D)、AU(T+N1)、AU(T+N2),還增加了現貨品種AU9995。 吳先生是一家企業(yè)的高管,他說自己過去曾通過金交所的一家綜合類會員單位進行炒金,但2008年四季度的國內黃金市場“整風運動”,使那種在理論上有一定信用風險的炒金方式被叫停。此后他一直在觀望中等待,興業(yè)銀行新推出的AU(T+D)讓他躍躍欲試。 “期貨在三日內必須交割,而黃金現貨延期交收產品無交割期限;與期貨類似的是交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可以‘做空’,市場下跌時也有操作獲利的可能。”“有期貨之優(yōu),而無期貨之憂”。劉煥玉對這種產品的特點了如指掌。 深圳發(fā)展銀行黃金業(yè)務負責人李猛介紹,同屬國內個人實物黃金業(yè)務先驅的深發(fā)展銀行,其黃金現貨延期交收產品已在醞釀推出中。 銀行金條價值“恒久遠” 建設銀行大連分行個人銀行部產品經理張瑛輝概括說,目前國內通過銀行渠道的黃金投資有三種形式:一是“紙黃金”,如建設銀行“龍鼎金”個人賬戶金業(yè)務。投資者按銀行報價在賬面上買賣“虛擬”黃金,賺取黃金價格的波動差價。不發(fā)生實金提取和交割;第二種是個人實物黃金交易,通過交易所系統代理個人客戶入市交易。如興業(yè)銀行和深圳發(fā)展銀行、華夏銀行等的個人實物黃金交易;三是柜臺交易的實物金條、飾品金等,如由建設銀行自主設計,并委托國內知名黃金企業(yè)加工而成“龍鼎金”實物黃金產品,該產品提供產品代保管和代保管回購。 據農行大連市分行個人業(yè)務處有關專家介紹,投資型的金條通過銀行的渠道進行買賣,變現的渠道有保證,可回購為實現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提供了交易渠道;其次銀行代理金條價格貼近國際金價,基本上不包含溢價的成分,交易手續(xù)費也低;再次實物金條能夠保持久遠的價值,保值作用明顯。 該專家說,農行除了代理高賽爾金條外,也即將在大連開展自主品牌“傳世之寶”實物黃金業(yè)務。 據悉,深發(fā)展還有一種黃金產品“金抵利”,客戶如將特定的金額存儲特定的時間,就可在辦理“金抵利”業(yè)務時拿到預期收益換算的中金公司生產的金條。 應注意黃金ETF基金“風向” 劉煥玉說,興業(yè)銀行大連分行個人實物黃金交易量達到每年4億人民幣,在行內處于全國靠前位置。她說,大連黃金投資者較為理性,參與個人實物黃金交易者只是用了家庭全部財產的10%到20%,當前不少家庭通過購買黃金理財產品來重新調整投資組合。 劉煥玉說,黃金是個透明市場,多掌握宏觀經濟、石油、美元走勢,多關注經濟數據的出臺,就能更好地參與黃金投資。當前需要投資者有更穩(wěn)健的意識,投資黃金理財產品應該是上佳選擇。 李猛則談到少數投資者的誤區(qū),個別客戶交易個人實物黃金總想“提金”。其實“提金”的交割和保管都很麻煩,“吃”掉很多收益,不劃算,應該是漲到合適的價位拋出,再低價買入。而且大連目前沒有黃金交割倉庫,到異地提金成本高。 李猛認為,投資黃金是客戶資產配置的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今年以來,世界前六大黃金ETF基金黃金持有量大幅增加,其實是一個投資風向標,表明人們對黃金高度關注。 張瑛輝提醒說:投資者要對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盈利預期、資產配置比例等做到心中有數;實物黃金產品如用于投資,則要重點考慮產品的價格、是否具備回購途徑等;如進行收藏或饋贈,則要考慮產品的紀念價值、是否限量發(fā)售以及制作工藝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