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收藏:戰(zhàn)爭與鮮血的歷史 |
發(fā)布日期:11-07-26 09:10:53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文物天地 作者:王志軍 |
塊銀元的故事”——一個苦大仇深的孩子,揣著一塊親人賣身得到的銀元,跨上了推翻舊世界的戰(zhàn)場,銀元因擋住了一顆罪惡的子彈而留下深深的彈痕。上世紀30年代鑄造的蘇維埃銀元,從誕生到傳承,不只一人獻出了鮮活的生命。正因為如此,它凝聚著新舊世界交替帶來的財富聚散因緣。而我們無論擁有的財產(chǎn)如何巨大,留下的可能僅僅是銀幣上稍縱即逝的指紋。
三 在投資避險盛行的今天,銀元以其文物和貴金屬的雙重屬性,常給收藏投資者帶來驚喜。原本用來促進商品流通的貨幣,一旦成為收藏品,價格就成倍增長。筆者兒時用過的棗紅壹角和背綠壹角,當時可買10塊水果糖或一個裝在蠟紙袋中的黑圓面包。而今,她們的身價已上升近萬倍,現(xiàn)在用來買兩張她們的錢,可以買下路邊面包店中所有的面包。這就是收藏投資的魅力。 不是所有的錢幣都有此殊榮。價格與價值相差很遠的收藏品,都存在著風(fēng)險。近年,“袁大頭”漲勢強勁,如同勇攀新高峰的樓市:任何時機買入都是正確的,任何時機賣出都是錯誤的。在這種財富效應(yīng)影響下,“袁大頭”帶領(lǐng)銀元團隊翻越了一個又一個的市價高峰,又等待著下一輪的攀登。從走勢可看到有明顯的資金操作痕跡,它讓26克重的普通銀幣成了真正的領(lǐng)頭羊。越是這種時刻,越要警惕。“袁大頭”的價位,已失去了大量買入的投資機會。其他品類的銀元,市場仍給我們留著機會,如單價360元左右的法國坐人銀元及外國早期銀幣、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金銀幣。英國在印度鑄制的對華貿(mào)易用“站人”銀幣(普通年代)市價千元左右,同期法國在越南鑄造的對華貿(mào)易用“坐人”銀幣(普通年代)市價350元,兩者鑄造同樣精美,含銀量和重量相近,只是“坐人”存量稍大于“站人”,但比“袁大頭”又少了很多。古代伊朗的“薩珊”銀幣印有歷代國王的頭像,市價不高,現(xiàn)在的當?shù)孛癖姴幌矚g收藏它們。絲綢之路上許多小國的金銀幣,隨著這些國家的消亡,人口遷移,收藏它們的多是研究者兼收藏者,收藏它們,會是一件有意義、有意思、有回報的事情。 銀幣收藏投資領(lǐng)域并非凈土,各式贗品充斥其間,以“袁大頭”為例,浙江產(chǎn)“袁大頭”銀幣至少有三次“飛躍”,前幾年出現(xiàn)的一批“袁大頭”銀元原光幣和“帆船”銀元原光幣,傳系臺灣流出,但表面無絲毫氧化痕跡,難道1949年蔣介石把金銀運往臺灣的50年間一直存放在真空里?這批銀元部分表面紋飾淺,不像國民政府造幣廠所制。近見有人執(zhí)高檔民國銀幣求售,鏡面呈黑灰色氧化層,紋飾精細,擊之聲色悠長,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