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錢幣看困擾千年的錢荒 |
|
發(fā)布日期:13-09-11 16:54:52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
|
賴非洲。1348年,黑死病使整個歐洲銀礦業(yè)受損,恰恰在同一時期,來自非洲的黃金供給出現了萎縮,嚴重的貨幣供給不足,最終造成了14世紀到15世紀遍布歐洲的“銀荒”!般y荒”引起了歐洲上下一系列的反應:鹽、胡椒、胭脂紅都被當作貨幣來使用,一磅重的“胭脂紅”在當時就值一英鎊。 此時,《馬可·波羅游記》在歐洲掀起了對東方向往的狂潮,引發(fā)了大量歐洲人一窺東方文明的愿望。對當時的歐洲國家而言,只有付出黃金白銀才能得到渴望的東方產品,才能在中西貿易中占據優(yōu)勢,于是國家利益與大商人利益合二為一,兩股主要力量驅動的最終結果是尋找金銀。 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伙伴。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大量財富被掠奪,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殺,非洲黑人被大批販賣,黃金、白銀、香料等不斷運回歐洲,世界上近一半的黃金流入西班牙,歐洲借著美洲流入的金銀過渡到“金銀復本位”時代。 以史為鑒 宋金爭奪銅錢的“貨幣戰(zhàn)爭” 在古代生產條件和冶煉技術比較落后的情況下,銅來之不易,因此為了維護國家對鑄幣權的壟斷,就必須對銅實施管制,嚴禁銅越界外流。1141年宋金議和,但雙方處于對峙階段,當時兩國就曾經爆發(fā)了一場爭奪銅錢的“貨幣戰(zhàn)爭”。 金國處于中國北部,大型銅礦較少。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銅錢,金國對于銅錢的輸入采取鼓勵的措施。金國仿宋交子在河南發(fā)行交鈔,目的是為了收兌散在民間的北宋銅錢,并全部運到北方女真統(tǒng)治的大本營。在淮北用“短陌吸引宋錢”,宋朝一百枚銅錢一串,到金國六十枚就算一滿串。同時“壓低物價,套購宋錢”,金國向南宋以成本價售鹽,但宋人必須用銅錢買。金國產絹,同樣質量,絹價比南宋低將近一半,金國一匹絹價1貫錢,而南宋至少要3貫。以上舉措一方面可以在榷場貿易中吸引南宋商客過界,多得課稅;另一方面為南宋銅錢運輸者帶來豐厚的利益,刺激他們攜帶銅錢與金國貿易。 為了遏制銅錢外流,南宋采取措施嚴厲查處攜帶銅錢出關的人,查處措施包括:沒收銅錢、加倍罰款、革職、斷蔭贖。其中斷蔭贖最狠,就是說從能查到的祖宗開始,死人、活人官職一起罷免。查處雖然很嚴厲,但弄銅錢到金國能掙很多錢!胺ńm嚴,奸巧愈密,商人貪利而貿遷,黠吏受賕而縱釋,其弊卒不可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