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與不同 兩個黃金牛市的比較 |
發(fā)布日期:10-09-12 09:13:26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和訊黃金 作者:劉山恩 |
動地在市場上收購拋出的美元,但難以持續(xù)而不得不關閉了外匯市場,轉(zhuǎn)而尋找一個固定匯率體系。 1971年12月達成的史密斯協(xié)議為黃金規(guī)定了新的平價,以圖將匯率穩(wěn)定下來,但收效甚微。而1973年OPEC組織實行石油限產(chǎn)禁運,使各國通脹壓力更加嚴重。各國央行開始放棄黃金固定價格,轉(zhuǎn)而拋空黃金,以使上升的金價降下來,因為金價的上漲會使美元的信用進一步降低。1975年1月至6月美國售出了50萬盎司黃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從1976年至1980年總計出售5000萬盎司黃金。但是,金價的上升勢頭更為加強,1975年160.88美元而到1979年上升到304.69美元,增加了89.39%,賣空黃金的目的并沒有達到。 在這場博弈中各國央行開始明白,黃金是匯率從固定制向浮動制轉(zhuǎn)變的麻煩制造者,故做空黃金成為各國央行此后持續(xù)二十年的政策,建立浮動匯率,實現(xiàn)浮動匯率基礎上的相對穩(wěn)定,必須在金融市場內(nèi)使黃金邊緣化。所以“黃金非貨幣化”很快就成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方向。而各國央行聯(lián)手結束黃金牛市,并金價打壓到一個低水平是推進黃金非貨幣化的必然之舉。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黃金牛市結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黃金商品需求者的大規(guī)模撤離市場,交易量大幅下降: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黃金管制解后,各國央行不再是黃金市場上的買家,黃金需求由國家儲備主導變?yōu)榱嗣癖娦柚鲗В?973年至1980年黃金商品需求,特別是首飾制造業(yè)需求平均占總需的70.8%,最高年份達到80%。因而開拓首飾市場需求就成了黃金生產(chǎn)者的選擇,傾注了巨大熱情和希望。但黃金商品需求者對于金價并不是推高的力量,而是下壓金價的力量,因而黃金商品需求者在市場中所占份額越大,金價走低的推力越大。 商品價格與市場交易量構成了供求關系基本面:需求增加,供給減少,則價格上升;需求減少,供給增加,則價格下降。一般情況是需求增加對價格呈上推力量;需求下降對價格呈下壓力量。商品黃金的使用者對金價的變化十分敏感,出于對低成本的追求,金價上升則對商品黃金使用者的需求量產(chǎn)生抑制作用,而需求下降則會對金價產(chǎn)生下壓的力量,因而商品黃金生產(chǎn)者在市場中是下壓金價,而不是上推金價的力量。所以在市場交易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份額的商品黃金使用者對當時金價走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具體情況如下圖: ![]() 金價與需求變化曲線 1973年至1978年金價上漲,需求上升,可視為是金價被長期壓制解除后的合理回歸,為市場所認可,但是,1979年金價大幅上升58.05%,由193.51美元上升到305.85美元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