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特征是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亦乃萬獸之首,后來成為華夏民族的圖騰象征。下圖是明代萬歷年間鑄行的折十大錢,背 面正是一條戲珠的飛龍,距今已有四百四十多年的歷史。由于我國的古錢一般只有正面的文字,背面基本都是光的,因此這枚大錢已經(jīng)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帶有龍圖案的通用貨幣了。(至于常見的帶龍鳳紋的正德通寶,只是后來清代時才大量鑄造的厭勝花錢,并非明正德年間所鑄)這枚大錢上的龍是很明顯的三爪龍。
按周朝對龍“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的爪型劃分,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中國龍并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fā)展過來的,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甚差異。
我國周邊的安南(今越南)也按中原王朝的錢制鑄造過龍圖案的制式大錢, 上圖就是安南景興年間鑄行的折十大錢,只是不見爪型,無法斷定。而近鄰日本在明治維新后的明治三年(1870年)開始鑄造西式的機制貿(mào)易銀元和銅幣,銀元背面的圖案為“飛龍戲珠”,由于其鑄工精良、制作精美、成色統(tǒng)一,經(jīng)過改進后大量流通。至于銅板上的龍圖就只有龍,不見戲珠。下圖分別是日本銀元和朝 鮮銅板上的龍圖案,也都是三爪龍。
日本在唐代時與中國頻繁往來,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龍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從中國引進三爪的龍。在中國出現(xiàn)四爪龍后,已經(jīng)開始閉關(guān)鎖國,與日本斷了往來。而韓國古時候叫做高麗,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國的附屬國,當中國統(tǒng)治者開始用五爪龍圖案的時候,自然不可能讓屬國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韓國的龍就只能是四爪了。歸根到底,日韓的龍反映的正是中國龍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這樣就開了龍圖案機制幣的先河,使得周圍的朝鮮半島乃至清帝國都開始效法。清朝末年,由于白銀貨幣一直以外來銀幣為主,迫使朝廷里的洋務(wù)派也決意要鑄造國家自己的機制銀元。1887年,張之洞上折奏請在廣東開鑄龍洋銀元,至1889年開始大規(guī)模地鑄造發(fā)行光緒元寶廣東龍洋,開了晚清龍洋鑄造流通的 先河。
上圖就是廣東鑄造的七錢二分制式本位銀元,而清朝銀元的龍圖已經(jīng)是五爪龍了。龍在狹義上是中國帝制時期的皇帝象征物,唯有皇帝能使用五爪的龍當作記號或黃袍上的刺繡,其他大臣及皇族只能用四爪的龍又稱蟒。普通老百姓,即平民階層是不允許擁有任何龍或與龍相關(guān)的物品或形象,否則就是謀反篡逆,可以被直接處決。在臺灣的許多廟宇皆有龍的雕像或畫像,皆是四爪龍。清以后的現(xiàn)當代,由于龍與封建統(tǒng)治者脫離了關(guān)系,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然,歷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而前中國聯(lián)合準備銀行于1938年發(fā)行的百元券主鈔(上圖)就是一條翱翔在天的五爪巨龍,右邊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圣像,亦是反映了這種主題思想。
許多國人都以為龍只是中國特有的圖騰,然而世界上不同的大洲、國家和地區(qū)的古老神話傳說里都有龍的蹤影,只不過形態(tài)與中國龍有所差別。下圖是一枚 英國喬治三世于1817年鑄行的金幣,面額為5英鎊。正面是英王頭像;背面為著名的圣喬治與龍的圖案。按英國本土的大不列顛島分為三部分:北面的蘇格蘭,其代表的象怔物是獨角獸,就是一匹白馬前額凸出一個角;南邊是英格蘭,其保護神就是圣喬治;西南面的威爾士其代表的象怔物是一條紅色的龍。在圣喬治與龍的這幅圖案里,圣喬治代表英格蘭;下面的龍代表威爾士;騎的馬和手拿的劍合稱馬劍,可以指代蘇格蘭的獨角獸。所以這幅圖實際上就寓意三地聯(lián)合成為大不列顛島(西方稱之不列顛尼亞BRITANNIAR),即大英帝國的本土。
而威爾士的紅龍自古以來一直是歐洲最古老的居民之一凱爾特人的民族標志,龍在凱爾特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凱爾特人和中國人一樣崇拜龍圖騰。他們的守護神叫做Y Ddraig Goch,意思是紅龍,一直是該民族的象征。常見的歐洲D(zhuǎn)ragon的形象正是來自凱爾特紅龍,雖然與中國的龍外形差異較大,但在凱爾特民族及他們的后裔心目中,其意義與中國龍之于華人沒有多大區(qū)別,至今威爾士的區(qū)旗上面還是一條威武的紅龍。同樣的歐洲島國冰島,其國徽的右上部分即老人的上邊就是龍的上半身形象,這是該國的四大守護神之一, 冰島的四方守護神取材于十三世紀冰島詩人斯諾里·斯圖爾魯松在古詩集“薩迦”的故事,講述當敵國前來偵探的使臣企圖在冰島四個方向登陸時,遭遇到冰島的守護神:其中在東邊的Vopnafjordur山,他發(fā)現(xiàn)一條巨龍在許多蟲子、蜥蜴等爬行動物的陪伴下從山的盡頭爬過來,他便趕快掉頭逃走了。
右上圖是一枚1946年冰島發(fā)行的二克郎硬幣上的國徽圖案?磥砦鞣烬埗际怯旋堃淼模揖鶠樗淖。事實上歐洲大陸也一直有關(guān)于龍的事跡流傳,最著名的莫過于萊茵河流域的惡龍守護黃金的傳說,致使作曲家瓦格納把它寫入了他的史詩歌劇中。下圖是 德國于1904年印發(fā)的5馬克券的背面,就是一條守護著財寶的翼龍,伸出的前爪分明為四趾。
再看美洲,古老的印第安神話傳說中,一直有對羽蛇的崇拜。而所謂的羽蛇,就是長有羽毛會飛的蛇。我們不仿看看印第安人所保留的它的形象,下圖是墨西哥1972年印發(fā)的20比索券的背面,其主圖是一座羽蛇神金字塔,左邊就是羽蛇神的頭部,票面底下是一條長長的羽蛇身體,有點像當?shù)氐捻懳采,無角、無足、有鯪羽。這很符合我國古籍里對龍族中的蟠螭形象的描述: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前些年有學(xué)者研究認為美洲的印第安人很大部分應(yīng)該是殷商部落在西周初渡海到了北美大陸的遺民,所以他們繼承的是我國上古時期龍的形象特怔。
其實按照華夏古籍的記載,龍族里有帶翅膀的龍,名叫應(yīng)龍。據(jù)《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yīng)龍”,應(yīng)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yīng)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并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dǎo)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yīng)龍,因此應(yīng)龍又是禹的功臣。應(yīng)龍的特征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只生翅的揚子鱷。在戰(zhàn)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xiàn)應(yīng)龍的形象。下圖是民國初期袁世凱洪憲稱帝時鑄 行的金質(zhì)紀念幣,面值十元。正面為袁世凱的左側(cè)軍裝像,俗稱袁大頭;背面是一條展翅飛騰的應(yīng)龍,上邊鑄有國號、下邊鑄有年號及面值,雖歷經(jīng)百年,依然金光燦燦,蔚為壯觀。
看來龍這種生物在地球上的各大洲普遍都存在于上古時期的傳說中,這恐怕不是偶然的,只不過東方人明確崇拜龍;西方人基于宗教而反對崇拜龍。可是在東方也有反對甚至憎惡龍的;在西方卻反而有崇拜龍的部族。事實上東西方的許多宗教里也都提到了龍,無論是佛教、道教、基督類宗教、以及印度教等等,還有許多原始的土著教派,莫不如此。而在天上的星辰中,還有一個天龍座,其位于北冕座以北,看起來它的確像一條蛟龍彎彎曲曲地盤旋在大熊座、小熊座與武仙座之間,所跨越的星空范圍很廣。高昂的龍頭緊靠武仙座,由4顆星組成,構(gòu) 成一個四邊形,其中最亮的兩顆星表示龍眼。面積為1083平方度,居第八位。最亮星為天龍座γ 天棓四(Etamin),視星等2.23,從龍頭斗形中上的兩顆星引出一條直線向北,可以找到北極星。它是拱極星座,在北半球四季可見。每年5月24日子夜天龍座的中心經(jīng)過上中天,就如易經(jīng)里所說的:飛龍在天。
至于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于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查海遺址(興隆洼文化因內(nèi)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的發(fā)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發(fā)現(xiàn)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形堆塑”!褒埿味阉堋蔽挥谶@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nèi),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xiàn)。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接下來還有內(nèi)蒙古敖漢旗興隆洼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1970年代在內(nèi)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過"C"型玉龍,后經(jīng)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于距今約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45號墓發(fā)現(xiàn)了蚌塑龍虎,考古和碳-14測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據(jù)學(xué)者李學(xué)勤、馮時等考證,45號墓發(fā)現(xiàn)的蚌塑龍虎與中國傳統(tǒng)天文學(xué)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聯(lián)系。
雖然龍這種生物是虛構(gòu)的,但是它早已經(jīng)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厚的烙印。對于我們中華民族,龍原本是封建皇權(quán)奴役壓迫百姓的罪惡象征,是專制集權(quán)的符號。今天,它固然早已喪失了威嚇的作用,可是其陰魂一直不散,作為新時代了解科學(xué)知識的當今中國人,我們有必要對此保持清醒理性的認識。
作者:姚旭東
來源:《中國錢幣界》23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
http://www.livio.com.cn/News/qbdjbd/15152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