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印鈔廠印刷的紙幣
紛雜混亂的幣制流通
在清朝末期,北京雖在名義上作為大清國都,卻由于社會、歷史的原因,并沒有真正掌握和控制國家貨幣制作的大權,流通的貨幣大部分由京外各省制作,更沒有統(tǒng)一的幣制,整個國家的財政也處于混亂之中。據(jù)統(tǒng)計,近代中國流通的“寶銀”,其名稱就有103種,“兩”的計量標準更多達170種。計數(shù)方法也不一致,如“制錢”,有千文一貫(吊)的,也有160文、乃至102文一貫的。金屬幣的成色也是良劣不一,如“銅元”,銅六鉛四、銅八鉛二,以及銅鉛各半的都有。它們的實際價值,由于偷鑄、濫造,各省官府謀私,以及銀錢比價有漲有落,也大不相同。早年間我們?yōu)槭裁窗雁y元叫“洋錢”“現(xiàn)大洋”?就是因為外國銀元也在中國流通,是“洋”貨,如同把火柴叫“洋火”一樣。最早有墨西哥的“鷹洋”(飛鷹圖案),英國的“站人”(不列顛女神手持叉杖立像);在中國開設的外國銀行還印制發(fā)行紙幣,包括以“元”為單位的鈔票,銀兩、銀元的兌換券,等等?傊,幣制流通十分混亂。
建印刷局掌控印鈔權
自西方近代工業(yè)文明逐漸傳入我國,洋務運動逐漸興起,朝廷和地方要員不斷派人出國,他們帶回了外部世界包括貨幣制度等許多新觀念。如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就曾派銀元局總辦周學熙赴日本考察“工商幣制”,周在日本訪問了銀行、大藏省(財政部),對造幣廠、印刷局,從礦山開采、冶煉、鑄造、刻模,紙幣的抄紙、制版、印刷……對整個流程作了詳盡考察。這也是后來朝廷把“造幣總廠”設在天津的原因。由于紙幣成本比金屬貨幣低廉,1906年,朝廷派度支部郎中(相當現(xiàn)今的司局級)薩陰圖等,東渡日本考察紙幣的印制,呈奏建立官辦印刷局。1907年3月,再次呈奏建局,以“統(tǒng)一圜(yuan同圓)法,挽回利權”,學習外國印鈔的先進技術,統(tǒng)一印制紙幣,從而整頓全國金融秩序,改善國家財政,挽救日益危難的局面。這一回終于獲得朝廷降旨批準,決定創(chuàng)建度支部印刷局。
1907年上半年,度支部擬訂了創(chuàng)辦印刷局《辦法》,委任去過日本考察幣制的曾習經為總辦,陳錦濤、王璟芳為幫辦。隨后即派陳錦濤等赴美國,進行調查、辦理購置設備及聘請技師等。經研究決定仿照“美京國立印刷局”式樣建北京印刷局,確定由美國米拉奔公司設計、繪圖;日商華勝公司承建工程;美國老旗昌洋行承攬機器設備的購置。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