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上帝”當作“唐僧肉” 收藏拍賣導報 - 吳貴祥
近日,《國旗國徽》不干膠郵票成為了廣大郵人質(zhì)疑的熱點。這套由國家郵政局特為2004年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發(fā)行的郵票,由集郵總公司全部設計制作成卡書,憑博覽會門票銷售。該卡書內(nèi)有不干膠小版票1套、個性化小版票兩版,郵票總面值不過19.2元,售價竟高達50元,是其面值的2.6倍多。許多郵人質(zhì)問:憑什么一個硬紙殼賣30多元?總公司如此把集郵大眾當作“唐僧肉”,顯然是一種霸王行徑。
眾所周知,總公司的職責主要是抓好集郵品的開發(fā)、營銷和管理,為集郵者制作和提供價廉物美的集郵品,做好優(yōu)質(zhì)服務。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郵政局發(fā)行的郵票一經(jīng)總公司精心打造,其售價立馬就翻上好幾倍。最典型的就數(shù)1997年《香港回歸》金箔小型張,面值50元,加一外殼售價就高達120元,此舉引起了集郵者的強烈不滿。這次發(fā)行的《國旗國徽》不干膠郵票也重走了《香港回歸》金箔小型張的老路。
此外,許多集郵者對不干膠郵票的銷售方式也提出了質(zhì)疑。據(jù)了解,不干膠郵票小版張不屬于小版張預訂范圍,而是全部做成卡書特供給博覽會參觀者。但事實上,參觀人數(shù)不過5萬人,真正的特供郵品就不過5萬版左右,僅占不干膠郵票50萬版發(fā)行總量的10%左右。那么,還有近90%左右的郵票去向何處?許多郵人推測,從近期郵市不干膠郵票被炒得異;馃岬那闆r看,絕大部分郵票被總公司批量賣給了郵商大戶。這顯然是一種違規(guī)放貨行為。這種做法嚴重破壞了市場秩序,挫傷了集郵者的積極性,而總公司卻將大量的郵市資金套走。
集郵大眾是郵政部門的“上帝”和“衣食父母”,郵政部門也深知其中的道理。那為何還要采取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把“上帝”當作“唐僧肉”?說白了,是自私自利的思想觀念在作怪。一些郵政官員為了個人私利,致郵政的長遠利益不顧,致集郵大眾的利益不顧,抓緊在位的幾年時間,違規(guī)放貨賣大戶,中飽私囊。而從根本上說則又是整個郵政體制政企不分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