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個假設(shè),如果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有收入,而且在任何時候賺的錢都等于用的錢,那就不需要理財了。然而事實上,人的一生只有約一半的時間在賺取收入。
參照現(xiàn)在國人的平均壽命來說,以70歲的人生而言,前25年是受父母養(yǎng)育,中間25年必須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而最后20年若不依賴子女,則必須在已無收入的情況下養(yǎng)活自己。理財?shù)钠渲幸粋最大的目的就是平衡現(xiàn)在和未來的收支。
你要面對一個巨大的財務(wù)缺口
如何彌補這個缺口?
確切的說,需要預(yù)留出多少錢作為養(yǎng)老金的積累呢?
首先我們看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這個例子的關(guān)鍵詞是:時間、收益率:
開始一個合適的退休計劃與時間密切相關(guān),因為時間的力量超乎我們想象。一部電影《20,30,40》講述過這三個年齡段女性各自的生活,我們暫以此為例,拋開基本社會養(yǎng)老保險,企業(yè)年金等等不論,單從時間這個概念上考量這三個年齡段各自的退休安排。目標仍舊是100萬,如果離退休還有40年,也就是22歲開始著手退休計劃,每個月需要積累不到85元,但如果是30歲才開始計劃,則需要每個月留出284元;但當40歲時再考慮,已經(jīng)上漲到每月1000元。
再比如,兄弟二人都計劃62歲退休,并計算出他們在那時侯需要的養(yǎng)老金大約是100萬。哥哥決定從22歲開始,每年投資2000元,不考慮這項投資是單一的產(chǎn)品還是一個一攬子投資組合,總之這個渠道回報非?捎^,為12%。哥哥連續(xù)投資6年,總共為12000元,之后他再沒有增加過任何投資,而此時,弟弟才開始他的投資,也是每年2000元。40年后,當哥哥到了62歲時,剛好有大約100萬的退休金足夠他安享晚年。弟弟為了積累等額的退休金,不得不一直投資到62歲,總額是7萬,比哥哥足足多出5.8萬的投資和29年的時間。
小貼士:1.盡量避免風(fēng)險,保住本金;2.盡量避免風(fēng)險,保住本金;3.堅決牢記第一、第二條——沃倫·巴菲特
來源: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