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jù)謝天宇先生主編,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錢幣收藏與鑒賞全書》第147頁中,對“大丹重寶”錢作了概略性的表述:“遼初曾鑄造奇古隱起文‘大丹重寶’小平錢”。筆者為了追根問底又翻閱了眾多古錢目錄及相關資料,都缺少這枚錢的文字記載和實物圖片,也從未聽說遼代墓葬有此錢的出土,遼初究竟有沒有鑄行過“大丹重寶”錢,就成了一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
筆者有幸在十多年前也曾搜集到這樣一枚“大丹重寶”小平錢,和謝天宇書中例舉的一模一樣,為青銅質(zhì),錢徑22毫米,穿徑5毫米,厚1.5毫米,重4.5克,素背,錢體呈紅斑綠銹,包漿自然,是傳世品還是出土之物?目前尚難確定,但我堅持認為它絕非后鑄之品。
五代后梁貞明二年,北方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王國,稱皇帝。建都林南波羅城,創(chuàng)制契丹文字,擬定法律,設宮衛(wèi)騎軍和州縣部族軍,筆者認為大丹錢就是這個時期首鑄的錢幣,從錢文形體仔細觀察,不難看出,當時契丹人臨摹漢字的水平極其低劣,錢文中的大字與一般書寫截然不同,第二筆向右,第三筆向左,丹字上又缺一橫筆,丹字中的一點卻被移到了下方,特別是重寶的重字,并非漢字,而是由三個符號組成的契丹文,可能是珍寶的“珍”字,也可能是圣寶的“圣”字,也或許就是重寶的“重”字,只有破譯這個契丹文后,才會有確切的定論,無論如何,這種漢文與契丹文相融為一體的錢文形制,在中國貨幣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這也充分表明契丹人在立國初期正處于開始接觸中原文化的萌芽階段,這種把漢字異體化了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我收藏的這枚錢,經(jīng)專家認定確為遼初鑄幣,那么它將填補中國貨幣史上遼錢的又一空白。這枚制作粗劣的貨幣,流通時間短暫,隨后即被“開丹圣寶”錢所代替。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