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枚古代吉語錢 |
發(fā)布日期:05-09-30 19:5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 ![]() 筆者收藏有兩枚吉語錢,第一枚吉語錢一面是“雙龍戲珠”(圖1A),另一面是“魚跳龍門”(圖1B)。該錢直徑3厘米,穿徑0.6厘米,黃銅質(zhì)。相傳龍門也叫禹門,在今陜西韓城東北和山西河津市西北25里路的黃河交匯處。這里是山西、陜西兩省的重要交通要道。此處兩山夾河,其形如門,相傳為大禹所鑿,故云:禹門,又因有每歲“春季三月,鯉魚逆水而上,躍入其門,化而為龍”的神話傳說,故有“龍門”之稱。鯉魚跳過龍門者則魚化龍,后人喻金榜提名,否則點額暴腮,名落孫山。同時表明了,古代勞動人民用唯物辯證法看問題的科學觀點,揭示了“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一富于哲理的話,說明我們的先人早已認識到事物的質(zhì)變是由量變積累起來的。 第二枚為雙連吉語錢,長徑9.7厘米,寬5厘米,黃銅質(zhì)。一邊是“魚跳龍門”圖案(圖2A),另一邊刊寫“連中三元”四字吉語(圖2B)。原來,明清朝代科舉考試以“元”為第一。每逢子、卯、午、酉(即相隔3年)年的8月,各省城(包括京城)均進行“鄉(xiāng)試”。中試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舉人們于次年的2、3月間到京城參加會試,中試的叫貢士,又叫中試進士。入選進士300名,第一名叫“會元”。又再過一個月,進士們參加“殿試”,由皇帝主考,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如果某君在“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中都名列第一(即中“解元”、“會元”、“狀元”),稱為“連中三元”。 人們常以此來激勵子孫,勉勵后學奮發(fā)讀書,力圖進取和望子成龍,待來日“連中三元”,出人頭地,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 |
上一篇:白銅折三宣和通寶 |
下一篇:折二政和通寶白銅錢(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