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通寶鑄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1368-1398年)。錢面文字"洪武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形制同大中錢,計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各錢字體、筆畫稍有變異。但都比大中錢規(guī)整。洪武通寶有光背無文的,也有錢背記值、記重、記地、記地兼記值的。記值的有:一、二、三、四、五;記重的有:一錢、二錢、三錢、五錢、一兩;記地的有:京、北平、浙、豫、濟、鄂、桂、福、廣等九局;記地兼記值的有:桂一、廣二、二福、桂三、三福、桂五、干五、五福、京十、北平十、廣十、鄂十、濟十、桂十、十豫、十福、十浙等。同等錢大小輕重都有些差異。小平錢錢徑2.4厘米左右,重2.6-3.5克,當十大錢錢徑4.5厘米左右,重30克上下。洪武通寶最常見的錢為光背平錢以及各州記重錢,當十大錢存于世上還很豐富,其余各錢流傳于世都很少。世上常見的各種背文改刻、鏟刮的"異品",是作偽的人弄假之作,鑒別時最應該加以留神注意。另外有日本加治末地方所鑄的記地洪武平錢三種,其中以背面有文字"治"的最為常見。
永樂通寶鑄于明成祖朱棣(音弟)永樂年間(1403-1424年)。錢徑一般為2.5厘米,重4克左右。錢面文字"永樂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其文字筆畫清秀。錢背光而無文。錢體大小稍有變異。流傳在世的永樂通寶只見小平錢,制作清美、銅色紫紅、邊廓整肅。永樂通寶傳世較多,流布很廣,近代在我國東沙西沙群島都有成批出土,另外還有廣穿及銀制大小樣錢,其中可能有些日本所鑄造。這些錢都很少見。近年更發(fā)現(xiàn)有折三黃銅大錢,其錢徑達到3.4厘米,文字清晰,形態(tài)古樸,流傳于世上的只看到有缺角的疑難品,最是罕見的珍品。除此之外,還有日本鑄的永樂通寶小平銅錢。
宣德通寶鑄于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1426-1435年)。錢體大小不一。流傳于世上的今天只見到平錢。錢徑一般在2.4-2.5厘米,重3克左右。錢面文字"宣德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光而無文。錢的制作粗疏,因夾有鉛錫,常見品銅色黯淡,是明代錢幣中品相較差的。宣德通寶流傳于世的數量很豐富,但近些年已紀不太多見。
來源: 豐泉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