鏤空花錢的藝術魅力 |
發(fā)布日期:09-02-20 08:57:33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吳滿平 |
![]() 鏤空是中國雕塑工藝中的一種技法,在厭勝錢中有一種鏤空的品種稱鏤空錢,也稱通花錢。歷史上有關研究鏤空錢的一些論述或記載僅是只言片語,散見于各種錢幣著述中。比較早的是南宋人洪遵撰于南宋紹興十九年的《泉志》,在卷十四的神品中,記述了一枚“輕影錢”并附有摹圖,“右輕影錢,洞冥記曰:漢武帝升望月臺時,暝望南端,有三青鴨宿臺端。日色已暗,青鴨化為三小童,著青綺文襦,各握鯨文大錢五枚,置帝幾前,身上影動,名輕影錢!彼^輕影錢,是說月光下,人的身影晃動時,從錢體透過去的影子也隨之晃動,這正符合鏤空錢的特征。這是古人記述鏤空錢比較早的一個故事,很有些神秘色彩,洪遵還把它列入神品之首。洪氏所講述的盡管多為傳說,但傳說及神話也來源于生活,并非都是毫無根據的臆造,據此,可以說至少漢時就有鏤空錢了。鏤空花錢的出現,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也是設計形態(tài)上的改進,更是花錢藝術日趨成熟的表現。 鏤空錢最主要的特征是其鏤空工藝。鏤空最早出現于商周時期的玉器,并影響到以后所產生的藝術形式,如剪紙、皮影、南方建筑中的什錦窗、傳統(tǒng)家具中的透雕等。鏤空錢正是借用了中國傳統(tǒng)鏤空工藝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表現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方面獨樹一幟。由于形式的完美使得鏤空花錢構圖設計內容更加完整。我們的祖先雖沒有經過正規(guī)的藝術訓練,但對藝術設計法則早已爛熟于胸,在鏤空花錢藝術設計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左右俯仰、陰陽向背的鏤空紋樣,應用得游刃有余;呼應顧盼、大小環(huán)抱的鏤空圖形,安排得出其不意;參差錯落、輕重承復的鏤空畫面,運用得無可挑剔;虛實相間、玲瓏剔透的美感,處處顯現出鏤空花錢畫面的藝術美,使之成為中國古代民俗藝術的不朽奇葩。中國古代錢幣就其整體造型而言,立足于沉穩(wěn)端莊,中正嚴謹,但鏤空花錢紋飾卻與其他行用錢和花錢有著迥然不同的風貌,如果說其他花錢是平面銅版畫的話,那么,鏤空花錢就是立體的雕塑。無論龍鳳瑞獸,亭臺樓閣,花鳥魚蟲,或是人物故事、神話傳說,大都具有熱烈奔放的特征。這與端莊肅穆的非鏤空類古錢幣的結字和構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沉靜的形體平添了靈動的氣質。 鏤空花錢的設計構圖極為考究,既要筆筆相連、絲絲相扣,又要適當簡約、不涉繁縟,在有限的方寸之內,立體雕塑,盡顯天地萬物的傳神姿態(tài)。鏤空花錢因其玲瓏通透的特性,注定在鑄造工藝上的要求要比其他實體花錢更高。鏤空花錢自身的設計特征使得其紋路纖細易損,且絕大多數是傳世熟品,多有損壞,有“十鏤九裂”說。因此,完美品的鏤空花錢的存世量更是少之又少。 鏤空錢多為圓形,早期品為青銅鑄造,明清以后黃銅鑄造成為主流。鏤空錢的邊郭與穿郭有三重輪、雙輪與單輪之分,亦有單、雙輪內飾以珠圈者;一般來說,同樣花紋的品種,輪少者早于輪多者;有珠圈者早于無珠圈者(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穿孔多為圓穿,方穿少見,同樣的紋飾,方穿早于圓穿,鏤空花錢的形制與其他花錢大相徑庭,其他花錢是小型的多,大型的少。鏤空花錢是大中型的多,小型的少;青銅的多,黃銅的少。我國最早用黃銅鑄錢開始于明嘉靖年間。這也說明鏤空花錢多數是宋元遼金。鏤空錢一般都是雙面圖案鑄造,就目前發(fā)現而言,鏤空錢表現的多是吉祥事物,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幾乎沒有符咒、神怪等內容。人們把它或佩戴于胸前、腰間;或懸掛于某種場合,用于祈太平福壽、避邪厄災禍、求財富仕途、賀百年之好等。而且由于此類鏤空錢中的雙鳳、雙龍、龍鳳、雙魚等又多用于婚慶,于是也有人將這類題材的鏤空錢稱為撒帳錢。 鏤空花錢的表現題材豐富多彩,主要有:人物故事、植物吉祥花草、動物、亭臺樓閣等。動物題材中常見的有龍、鳳、瑞禽、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