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通寶折三光背錢 |
發(fā)布日期:06-08-04 09:3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筆者收藏一枚明太祖朱元璋“洪武通寶”折三光背錢,直徑3.8厘米,厚0.2厘米,重8.5克,露銅處呈水紅銅質(zhì)。此幣出土于多雨潮濕的南方,銹色呈藍(lán)綠二間色,薄似蟬翼,卻不易剔除,其銅銹中泛出的一片片水銀光澤(俗稱水銀古),表明它非傳世品!昂槲渫▽殹闭廴獗冲X,華光普著《中國古錢目錄》第272頁標(biāo)注三級,即罕貴之品。 朱元璋,今安徽鳳陽東人,少時在皇覺寺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隨紅巾軍起義,后即吳王位。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朝亡,在應(yīng)天府(今南京)稱帝,以其原為小明王部下,稱國號“明”以示繼承,建元洪武,即明太祖。早在朱元璋稱吳王尚未統(tǒng)一中國時,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在應(yīng)天府初置寶源局,打敗陳友諒后,又在江西置寶泉局鑄“大中通寶”錢。 朱元璋繼帝位后,于洪武八年(1375年)頒定錢制鑄“洪武通寶”,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凡五等。其背文紀(jì)重如一錢、二錢、三錢、五錢、一兩錢較多;紀(jì)京、省各局名如京、北平、鄂、浙、濟(jì)、桂、福、豫、廣等,多寡不一,是因朱元璋很欣賞將地名鑄在錢背上,而此“洪武通寶”折三光背錢是朱元璋頒定五等錢制前的鑄幣,因而少見。 明代錢文藝術(shù)性較差,不注意錢的美觀,文字書體不講究、不規(guī)范,出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私鑄錢不鑄明錢,往往鑄唐宋錢的現(xiàn)象,這在錢制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此“洪武通寶”折三光背錢錢文“米”字書體,盡管與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有所差別,但與米體“氣勢超動”(明代項穆《書法雅言》語)的風(fēng)格氣勢是一樣的。 該錢文“洪”字“三點水”旁的潑墨氣息,“武”字“長彎勾”筆飛流直下的造勢,“通”字超常的“走”字旁捺筆,“寶”字“搖錢樹”般的體態(tài),靜中欲動,不失為明代錢文書法的佼佼者。 該錢在其制作上的特征是,追求盡量保持北宋大觀等大錢的風(fēng)格,錢文狹長挺秀,錢面輪廓深峻背略淺平,錢體光潔精美,肉眼不見砂眼、流銅等瑕疵,也像北宋徽宗的大錢刀削一樣漂亮,讓人愛不釋手。 來源:收藏拍賣導(dǎo)報 |
上一篇:存世極少的契丹錢幣“開丹圣寶” |
下一篇:文物瑰寶-大清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