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的“三銖錢” |
發(fā)布日期:06-11-27 11:3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收藏快報 崔藝民 漢武帝劉徹于元狩四年冬(公元前119年)下令廢止了四銖半刃錢,更鑄“三銖錢”,由于多年來頻繁地發(fā)動戰(zhàn)爭,窮兵黷武,國庫空虛,想通過更換貨幣的辦法來緩解當時出現(xiàn)的財政危機,但因地方私鑄泛濫,劣幣大量充斥市場,造成貨幣混亂的局面,并沒有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情況下,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春三月,漢武帝果斷決策,廢行三銖錢,把鑄錢權(quán)收歸中央,由上林三官統(tǒng)鑄五銖錢,史稱“元狩五銖”,它為以后的經(jīng)濟大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一直被沿用了七百多年,成為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幣。而三銖錢僅僅鑄行了幾個月,成為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由于它鑄行的時間短促,傳世下來的實物十分稀少,物以稀為貴,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錢幣收藏者爭相獵取的目標。 筆者多年前曾在西安古都集得三銖錢一枚,錢徑為23毫米,穿徑為8毫米,厚1.5毫米,重2.5克,三銖錢“銖”字的“金”旁,上呈三角形,下是王字直筆到底為一橫,與五銖錢的銖字筆畫形體截然不同,背平無輪廓,成為三銖錢獨有的一大特征。 為什么“三銖錢”會出現(xiàn)這種怪異的錢文形體?迄今還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它究竟在西漢時期鑄行過幾次?又無史料的確切記載,這些都無形中給三銖錢又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
上一篇:“大漢通寶”花錢賞析 |
下一篇:“靖康元寶”篆書小平錢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