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陳璟 曹毛娟
本文要介紹的這枚鑄造于北周建德三年(574)的“五行大布”錢(見圖),直徑2.8厘米,重4.5克,錢文篆書,十字直讀,光背,青銅質。以書體而論,“五行”二字頗為扁平,“大布”略顯修長,造型十分獨特。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如此精美的錢幣竟與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有著直接聯(lián)系,這便是“周武帝滅佛”事件,亦稱“建德毀佛”。
由于北朝自元魏以來,僧徒身份復雜,寺院占有全國絕大部分財產,僧人以宗教思想控制百姓和社會,時而侵占農田,且不勞而獲,獲得僧籍又可逃避租稅和徭役。至北魏末年,佛徒人數就已有二百萬,寺院三萬余所,數量十分驚人。直到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關中大旱,百姓苦不堪言,不得不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換取食物以度余年。但,寺僧卻借寺產囤積所得開始放高利貸,大發(fā)不義之財。奸人亦有匿于僧法之下,趁災亂起兵造反,一場法難醞釀而生。
北周(557—581)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小字禰羅突,鮮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武鄉(xiāng)(今陜西大荔)。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閔帝宇文覺和周明帝宇文毓異母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至宣政元年(578)在位。宇文邕聰明有遠識,性果決,有智謀,能斷大事,是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之一。十二歲時被封為西魏輔城郡公。周閔帝宇文覺繼位時拜大將軍,出鎮(zhèn)同州(今陜西大荔)。武成元年(559),官任大司空,封魯國公。武成二年(560)四月,在宇文護的擁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誅殺權相宇文護,獨掌朝政。親政后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均田制,改進和發(fā)展府兵制度,將府兵指揮權從中外都督諸軍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加強了中央集權。并開始招募均田戶農民充當府兵,擴大兵源,充實軍事力量,準備兼并北齊。建德五年(576)十月,復領兵七路攻齊。建德六年(577)正月,率軍乘勝圍鄴,一舉攻陷,俘北齊后主父子,滅北齊,統(tǒng)一中國北方。宇文邕在位期間,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勵精圖治,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宣政元年(578)六月,在討伐突厥的過程中,因病去世,年僅36歲。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孝陵,傳位長子宇文赟。
建德三年(574)五月,在經過多次僧團辯論之后,周武帝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下令在當時佛教盛行的北周罷斥佛教,從而在全境內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在這次運動中,佛像全都被毀,寺廟被收為國有,寺僧均被勒令還俗!吨軙酚涊d:“(五月)丙子,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并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在滅北齊后繼續(xù)在齊國境內推行滅佛運動,使這一事件推向高潮,關于寺院財產也作了“特殊處理”:“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
《周書·武帝紀》載:“(建德三年六月)壬子,更鑄五行大布錢,以一當十,與布泉錢并行!睆氖窌涊d的來看,五行大布的鑄造時間與滅佛時間前后銜接,可以推斷出,鑄幣所用之材料,極有可能就來自于佛造像熔化所得,而以一抵十的虛值貨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動蕩的社會中,屢見不鮮。
五行大布以玉筋篆為書體,筆畫肥滿圓潤。玉筯篆又被稱作“玉箸篆”,即字體筆畫粗壯,猶如玉箸一般線條。由于五行大布獨具匠心的設計,以及豐富的書法內涵,備受藏家的喜愛,與布泉、永通萬國并稱“北周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