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外國侵略者不斷在經(jīng)濟上掠奪,他們使用90%成色、標(biāo)重七錢二分的白銀,套取中國重達一兩、成色93.5%高純度白銀,造成白銀流失,價格飛漲,百姓苦不堪言。用來抵制及取代洋錢。光緒十三年(1887)兩廣總督張之洞率先奏請朝廷在廣東試鑄銀幣,張在調(diào)任胡廣總督后,在湖北也設(shè)立銀元局開始鑄造銀元。湖廣兩省的銀幣推行非常成功,其后各省紛紛效仿,朝廷也極力推廣。福建官錢局即在其中之列。
福建鑄造銀幣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鄭成功統(tǒng)治時期。由于地處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并受到西班牙和墨西哥銀幣廣泛流通的影響,其后閩臺兩地均鑄有以軍餉一類為名的銀幣,但均系土法打制,機制銀幣的歷史則出現(xiàn)較晚。光緒二十二年(1896),清廷批準(zhǔn)福建省由官紳創(chuàng)辦造幣廠,仿鑄廣東、湖北兩省銀元。同年10月造幣廠奉清廷急令停辦,停辦原因或因官紳合辦性質(zhì),隨即福建總督邊寶泉收回鑄幣權(quán),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曾試鑄有一款七錢二分銀元,并有實物存世。
如圖所示這枚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即為這一時期所鑄。該幣直徑39.1毫米,為著名錢幣收藏家李偉先舊藏,現(xiàn)存上海博物館。該幣正面環(huán)點圈內(nèi)鐫漢文和滿文“光緒元寶”字樣;錢文書法為館閣體楷書;上鐫“福建官局造”五字;下鐫“庫平七錢二分”六字;兩側(cè)并鐫花飾;錢郭為齒紋。背面為蟠龍圖居中,較其他省份龍紋有明顯區(qū)別;外圈為英文省份及錢幣重量,鐫有“7”和“2”阿拉伯?dāng)?shù)字,并裝飾有小花紋。此種銀幣屬試鑄樣幣,位列銀幣二十珍之一,存世極為罕見,甚為珍貴。
李偉先(1892—1972),別號宕濤,廣東中山石岐人,曾長期擔(dān)任上海永安紡織印染廠總會計師,用豐盈的祖產(chǎn)及自己一生的積蓄全部用于錢幣的收藏。李偉先從一枚“三鳥幣”開始,踏上了收藏錢幣之路,后逐步擴大范圍,亦收集銅圓、古錢、紙幣等,終于成為一位錢幣收藏大家。他利用閑暇時間到處探寶尋友,并結(jié)識了馬定祥。早在民國時代,馬定祥就已經(jīng)是聞名滬上的錢幣大家。數(shù)次交往后,李偉先為馬定祥刻苦鉆研、知識淵博、鑒定錢幣真?zhèn)喂Φ椎脑鷮嵥袆,并聘請?dān)任他的經(jīng)紀(jì)人和錢幣顧問。馬傳德《錢幣界名人逸事》載:“當(dāng)年,我國金銀幣的收藏以施嘉干和奧地利人耿愛德最為著名,但李偉先的金銀幣藏品之豐、珍品之多絕不遜于前兩位。以往,泉界有南張(叔馴)、北方(藥雨)、巴蜀羅(伯昭)‘三巨頭’之稱,但這三位的收藏主要是古錢,而李偉先的收藏是涉及金銀幣、銅圓、古錢、紙幣四大門類,如家父生前所說的,在我國錢幣收藏家中僅此一位!崩顐ハ葹槿耸值驼{(diào),從不出席泉界公開活動,直到1963年他首次向上海博物館無償捐贈珍貴錢幣才為世人知曉并稱頌。自1963年李氏夫婦首次捐獻后,1964年、1965年,他們又分批向上海博物館捐獻了中國歷代金銀幣、銅圓、古錢、紙幣、元寶,以及外國金銀幣、獎牌等,總數(shù)量達到萬件。據(jù)悉,這枚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就在此次捐贈物之列。
來源:收藏快報 ■安徽安慶 陳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