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之地的藝術人生——記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沈志云 |
|
策劃人語 人民幣是技術與藝術的結晶。作為國家名片,人民幣濃縮了民族文化,蘊藏著深厚人文底蘊,凝聚著無數(shù)印制行業(yè)專業(yè)設計人員的心血和智慧。為使貨幣使用者和錢幣愛好者更多了解印制行業(yè),了解傳承貨幣文化藝術家的風采,從本期起,本刊開設“傳承貨幣文化的藝術家”專欄,介紹為人民幣設計做出貢獻的藝術家。
沈志云設計的中行奧運鈔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和眾多青年無從選擇命運一樣,一個毫無繪畫基礎的年輕人因分配政策茫然走進美術學校,經過幾年藝術熏染,由學校分配至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所屬上海印鈔廠,誤打誤撞與鈔券藝術結緣,從此踏上了傳承鈔券藝術的求索之路。 這個年輕人叫沈志云,如今已是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上海印鈔公司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從雕刻到設計,跨專業(yè)的藝術實踐成就了他獨特的設計風格 1974年,年僅20歲的沈志云從上海美術學校繪畫專業(yè)畢業(yè),進入上海印鈔廠從事手工雕刻鈔券原版工作。從此,手中畫筆換成了鋼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硬冰冷的鋼版上,千萬刀刻痕,留下了作品,也流逝了青春。 回憶起那段與孤獨寂寞為伴的雕刻生涯,沈志云感觸頗深:“在專業(yè)崗位干了多年以后,對自己從事的事業(yè)有了深刻了解和認知。其藝術上的特殊性、技術上的神秘性和使命上的崇高性深深吸引著我,讓我走上了為印制事業(yè)奮斗的道路! 經過多年崗位磨礪,一個對鈔券藝術懵懂無知的青年,終于找到了深埋心底的歸屬感。1985年,為提高和完善技術,沈志云再次走進學校尋求新知。這一次,他選擇的是中央美院的裝飾雕刻專業(yè)。 這次求學經歷徹底改變了沈志云的人生軌跡。1990年,鈔券設計組擴充人員,沈志云幸運地成為了其中的一員。中央美院兩年的系統(tǒng)學習,不僅豐富了沈志云的美術設計理論知識,而且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相對雕刻而言,鈔券設計似乎更能讓他學有所用。一番深思熟慮后,沈志云開始了釋放光芒和能量的鈔券設計人生。 因興趣改變專業(yè),由好奇而更加專注。沈志云認為,藝術上的兼容并蓄,需具備跨專業(yè)學習、跨領域實踐和全方位思考的能力。于是,他主動學習使用計算機輔助鈔券設計系統(tǒng)和先進的圖紋設計制版技術,并用于鈔券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紀念鈔及第五套人民幣的部分圖紋設計及原版制作就出自他手。 跨專業(yè)的藝術實踐,提升了沈志云的藝術領悟力,催生了其藝術表現(xiàn)的多樣性;雕刻、圖文制版和設計的融會貫通,成就了其設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