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樣一個平臺。
一家國有大行的人士向《金證券》記者透露,此前因為黃金銷路順暢,因此,銀行向黃金廠商進了許多貨,在經歷了金價由400多元降至200多元的恐慌時刻以及“中國大媽”搶金壯舉后,銀行的銷售模式也發(fā)生了改變。
“目前都是訂單式銷售!痹撊耸拷忉,客戶需要多少黃金,留下訂金后,再由銀行向黃金廠商提貨。這樣銀行可以將很大一部分風險退回至黃金廠商。
除了紙黃金及實物黃金業(yè)務等,掛鉤黃金的基金產品也虧損嚴重,《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國內首只投資于黃金的基金“諾安全球黃金”自成立至今已虧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