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根本,四大文明古國各自依水而興,發(fā)展出令人驚嘆的文化和科技。水是大地母親用來哺育人類的靈汁,水還具有澎湃的力量,人們常用“智者樂水”來形容一個人思維活躍如流水一般。盡管水受到無數(shù)贊譽,但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事物具有兩面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傳說中的神秘大陸亞特蘭蒂斯被海水吞沒,世界各地殘留著大洪水的記憶?梢,水給我們留下的不只是美好的回憶,因此治水成為歷代執(zhí)政者的施政要務(wù)。
我國黃河與長江的治水成果,反映出勞動人民改造自然、戰(zhàn)勝困難的艱辛歷史。東漢永平十二年四月(公元70年5月),我國史書記載最早的一次大規(guī)模治河工程——由水利學家王景組織、發(fā)動數(shù)十萬眾的汴渠建成,成功扼制了黃河南侵,而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則要從東漢再向前推兩千多年,如今已成為中華民間神話故事中的人物。
為紀念大禹,這位中華民族的傳奇人物,199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世界文化名人金銀紀念幣(第3組)——大禹”100元1/3盎司紀念金幣。
金幣正面,大禹身著蓑衣,右手向前指引,面容雖然滄桑,卻透露出無比的堅毅之氣。他的左手高舉一件治水工具“耜”,耜是漢族古代用來翻土的工具,類似于現(xiàn)代的鏟子,大禹所處的年代就被稱為“耜耕農(nóng)業(yè)”。在大禹的背后,黃河將山巒切割開來,反映出治水的困難。人物上方,標明了大禹存在的年代“約公元前二十世紀”,可以想象,在距今約四千多年生產(chǎn)力低下的半原始社會,古人能有治水的意識和行動,是十分了不起的一件事。
1995年,“黃河文化金銀紀念幣(第1組)——大禹治水”5盎司紀念銀幣發(fā)行,這枚銀幣僅發(fā)行500枚,成為銀幣中的精品。
銀幣正面,大禹頭戴斗笠,褲腿卷起,露出健壯的小腿,屹立于巨石上,不畏洪水肆虐,號召人們降服黃河之水。大禹身后是著名的“應(yīng)龍”——曾經(jīng)幫助黃帝打敗蚩尤的上古神獸。傳說大禹治水時,應(yīng)龍復蘇而助大禹一臂之力,最終促成治水成功。銀幣背面,盤龍以瓦當?shù)耐庥^構(gòu)成主圖,圖案下方的浪花,寓意人們在戰(zhàn)勝洪水后提升了凝聚力,最終促成中華民族的形成。這枚銀幣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雄偉大氣,不拘一格。
古人治水重視疏導,長江的治水歷史與黃河同樣悠久。戰(zhàn)國時期,有秦國的水利工程專家李冰建設(shè)都江堰,使四川地域沃土千里,形成“天府之國”。長江三峽魅力無窮,現(xiàn)代人更重視利用水能,通過修建大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造福百姓,從治水邁向了用水的新篇章。1996年,“長江三峽金銀紀念幣——葛洲壩”50元(1/2盎司)紀念金幣發(fā)行,這是我國首次發(fā)行方形紀念幣。
這枚金幣的正面展示了葛洲壩蓄水后開閘放水的壯觀情景,背面則展示了長江三峽崇山峻嶺下,漫漫長河悠然流淌的美麗景色。前后動靜結(jié)合,是設(shè)計中和諧理念的體現(xiàn)。
關(guān)于三峽的紀念幣,除了方形金幣,中國人民銀行在1996年還發(fā)行了“長江三峽”20元(2盎司)紀念銀幣,全套共四枚。正面圖案分別為白帝廟、屈原祠、昭君宅和張飛廟,背面圖案均為長江三峽圖,但畫面卻并不枯燥,每枚銀幣的三峽風景圖都不一樣,銀幣雕琢細致,從畫面流淌出悠然的意境,不愧為紀念幣中的杰作。(供稿: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