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貨幣的“四少四多” |
|
發(fā)布日期:11-01-25 08:31:08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 |
|
鑄錢。“天盛元寶”也成為了目前存世數(shù)量最多的西夏錢幣。由于西夏境內(nèi)缺乏銅礦資源,因此天盛年間開始大量鼓鑄鐵錢以解決流通貨幣短缺問題。而“天盛元寶”、“乾祐元寶”等鐵錢有一次成千上萬斤的出土發(fā)現(xiàn),可見其鑄造數(shù)量之驚人。
四是西夏文錢少,漢文錢多。西夏錢幣使用西夏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李元昊建國后,命令大臣野利仁榮主持創(chuàng)制了一套記錄本民族語言的文字——“西夏文”,史籍稱之為蕃書。西夏文字借鑒漢字的形制,在構成上可分為單純字和合體字兩大類,共六千多字,在西夏國內(nèi)廣為使用。蒙古滅西夏后,當?shù)厝耘f使用,時稱“河西字”,明代末年衰落成死文字。十九世紀初,學者張澍發(fā)現(xiàn)蕃漢文合璧的《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文始得以釋讀。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西夏文錢幣都是西夏早期鑄幣,有“福圣(稟德)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五種錢幣,其正面為西夏文,背面為光背,形制均為小平銅錢,非常罕見。漢文錢幣品種較多,有“大安通寶”、“元德通寶”、“元德重寶”、“大德通寶”、“天盛元寶”、“乾祐元寶”、“天慶元寶”、“皇建元寶”等,錢幣書體多為楷書,書法俊逸、流暢。這些錢幣除了“元德重寶”為折二錢外,其余都是小平錢。特別是西夏后期鑄幣放棄使用西夏文,只鑄漢文錢幣,因此現(xiàn)今存世的西夏漢文錢幣數(shù)量遠遠多于西夏文錢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