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的“太和五銖”錢 |
發(fā)布日期:08-03-24 08:3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譚成富
去年,筆者在鳳陽縣臨淮鎮(zhèn)(古鐘離城)東村中,從一農(nóng)民手中購得30枚出土的漢朝古錢。大部分是普通的“五銖”錢,唯可貴者其中有一枚“太和五銖”小平錢。該錢通體綠銹,面文篆書,文字不太清晰。直徑2.5厘米,厚0.12厘米,重23克,光背。 據(jù)《魏書食貨志》載:“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魏初至于太和,錢貨無所周流,高祖始詔天下用錢焉。十九年,冶鑄粗備,文曰:‘太和五銖’,詔京師及諸州鎮(zhèn)皆通行之……民有欲鑄,聽就鑄之,銅必粗煉,無所和雜”。 這段歷史說得最為詳盡。高祖即孝文帝元宏,此“太和五銖”開鑄于十九年(495年)。當年既鑄官錢,亦允許百姓私鑄。太和錢鑄行有限,流通僅在京師洛陽一帶,是未成北朝之統(tǒng)一通用貨幣,故傳世及出土數(shù)量亦少,較為名貴。 筆者這枚“太和五銖”面背鑄有輪廓,面文“五”字兩曲線相對馬蹄形!般彙弊肿笈浴敖稹弊诸^為矢簇形,右旁“朱”字頭為方折!疤弊肿儺,撇與捺成圓弧形!昂汀弊謺w亦有變異,“禾”旁尚可識,“口”字的上方加一中豎,豎的左右各加一短斜劃。 “太和五銖”錢,當時僅流通于京師洛陽,筆者認為這枚錢,因貿(mào)易往來,輾轉(zhuǎn)流入鳳陽古鐘離城的,在鳳陽出土的古錢幣中屬首次發(fā)現(xiàn),為研究北魏的經(jīng)濟發(fā)展、貨幣流通提供了實物資料。 |
上一篇:真正古代銀錠中間無凸起物 |
下一篇:破解吳越錢幣之謎 |